2025新加坡旅遊必打卡
新加坡值得反復來玩的理由除了免簽、美食多、建築美植物控容易愛上以外,多元化之美也是這個國家非常吸引我的一點。作為一個由華人、馬來人、印度人和歐亞裔組成的多元文化國家,這裏擁有多元種族、豐富的族群文化和多種宗教傳統,在這裏你不僅可以品嘗到不同國家最地道的美食,還能夠體驗不同的族群的文化、以及參與慶祝他們的傳統節慶日。
在逛小印度各個景點之前,不妨把第一站安排在新加坡印族文化館,從這裏開始用心深入去感受小印度的文化。
恰好趕上最大型的節慶日屠妖節,也是新加坡一個重要的印族文化節慶,9月27日至10月19日,連續四個周末,體驗以花卉為靈感的工藝品、欣賞文物、觀看現場表演和參與節慶市集!所有遊客在這幾個周末都可以免費入場參觀博物館,周五和周六文化館還將延長開放至晚上8時。
和大部分新加坡的博物館一樣,印族文化館面積很大,達到3,090平方米,共有四層,參觀的路線建議從第四層開始往下,四層和三層是常設展。
二層不定期舉辦不同的展覽,這裏常常展出非常有意思的展覽,比如之前曾展出印度手工藝品,花紋典雅的印度布讓我印象很深刻;一層則是售票處、紀念品商店,以及活動區域。慢慢逛仔細參觀,可能得花上至少1至2個小時。
四層和三層的常設展是主要參觀的部分,這裏一共有五個主題,以時間排序,從公元1世紀到21世紀,通過文物與互動展示娓娓道來新加坡印度社群的過去與現在。
「早期聯系:南亞和東南亞的互動」(1-19世紀)
這個區域展出了很多南亞和東南亞的古代雕塑,這些文物也是兩地早期交流的證據,涵蓋貿易往來、宗教聯系(印度教、佛教、伊斯蘭教和基督教)等方面。
「根源與路線:起源和遷徙」(19-21世紀)
第二個展廳的入口是一座非常精致的木門,上面布滿了精美的人物和宗教圖案雕刻,由此開始探索豐富精彩、充滿個人色彩的移民故事。
如題,這個區域以根源和路線為主題,「根源」介紹了印度傳統儀式、著裝、語言、宗教信仰和節日,「路線」則回顧了印度人從不同的村莊、城鎮、港口乘船來到新加坡的艱辛過往。
「先驅:新加坡和馬來西亞的早期印度人」(19-20世紀早期)
第三展廳介紹了非常有代表性的先驅人物故事,包括來新加坡發展的帕西人當中最有名的人之一 Navroji R. Mistri ,他出生於孟買,在印度從事港口業,後來到新加坡創辦汽水廠「鳳凰標汽水」,曾捐大筆善款給予新加坡中央醫院。
以及創辦新加坡第一家動物園的印度籍商人 William Lawrence Soma Basapa,他創辦的動物園吸引了許多訪客慕名而來,當中最有名的應該是愛因斯坦了,他在探訪後還在旅遊日記中記錄下「我到訪了一個很棒的動物園。」
除此之外,這個展廳還介紹了新加坡和馬來亞早期印度人的不同社會身份,比如建築商、銀行家、警察、商人、囚犯等等,以及包括泰米爾學校、宗教團體、媒體機構等等。
「新加坡與馬來西亞印度人的社會和政治覺醒動」(20世紀中期)
第四展廳則展示了印度反殖民主義、民族主義運動對新加坡印度社區的影響,還有各種資料分析第二次世界大戰對於新加坡印度社區的影響,這部分的資料都非常珍貴值得細看。
「創造國家:新加坡印度人的貢獻」(20世紀50年代後期至今)
最後一個部分真的非常棒!介紹了印族社區如何為建設新加坡未來發揮持續性作用,向印族社區中眾多傑出人物致敬。
引用 Devan Nair(印度裔,第三任新加坡總統,新加坡建國之父之一)說過的話,“我們這一代人並非以新加坡人的身份開始。我自己也是一位出生於馬六甲的印度裔英國公民。但我們的孩子都是新加坡人。他們有新加坡人的感覺,行為舉止也像新加坡人,飲食起居也像新加坡人。”
總的來說,印族文化館真的非常值得逛!除了通過展廳呈現的故事了解新加坡印度族群的故事,整座展廳也有很多值得考究的設計細節,我最喜歡的是畫廊墻壁外側的設計,壁畫與樓梯上的人構成一幅可移動的畫卷,有趣且充滿巧思。
小印度地區本來就豐富多彩,碰上屠妖節前夕,印度裔家庭紛紛從新加坡各地來到小印度,讓這裏比平時還要熱鬧許多,街道也會被燈飾裝點,還能逛熱鬧的集市,觀賞璀璨街燈,看文藝表演,不妨趁這個最特別的時間來新加坡體驗一波最濃郁的印度風情。









